“面”,即河流來水面,指河流所在流域;“線”,即河流岸線,指河流兩側的岸坡和堤防。長期以來,人們在治河過程中往往重視“線”的建設,而忽視“面”的治理,其表現(xiàn)是:檢查治河情況時,看“線”不看“面”;防汛保安全,重“線”不重“面”;在治河經(jīng)費的投放上,顧“線”不顧“面”等等。
事實證明,
人們重“線”而輕“面”的做法是錯誤的。
首先
河流的防洪安全,離不開“面”的治理。造成河流漫堤或潰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泥沙淤積。而泥沙淤積的元兇又是水土流失,確切地說是“面”上的水土流失,即:“面”上的土壤被搬運到河道內(nèi),使河床抬高,從而加大洪水漫堤、潰堤的風險。
在廣大的農(nóng)村,導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兩點:一是亂砍濫伐林木,隨意點燃牧草,二是陡坡開荒、順坡種植。
從現(xiàn)實情況可以看到:凡是對毀壞植被、陡坡開荒等行為不管不問的地區(qū),水土流失及河道淤積的情況必定嚴重。而與之相反,那些以小流域為單元采取生物措施、工程措施和農(nóng)藝措施相結合綜合治理的地區(qū),其水土流失則輕得多,有些小流域達到“泥沙不出溝”的程度。
由此可見,河流的“面”治與不治是不一樣的,治而且治好了,對河流的防洪安全大有益處;不治或者治不好,對河流的防洪安全壞處多多。
其次
枯水期保持河道不斷流,離不開“面”的治理。在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(qū),枯水期河道斷流的現(xiàn)象較為普遍。河道斷流實際是河流水文功能和生態(tài)功能的喪失或部分喪失,屬于“大病大災”。
河道斷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最重要的當是兩點:一是取水過量,二是“面”上缺乏治理。從后者來說,由于缺乏治理,山是禿山,地是坡地,一遇降雨,水土俱下。雨水根本沒有進入“土壤水庫”里,而是連同泥沙一起沖入溝谷,最后進入河道。由于“土壤水庫”中長年無水,枯水期向河道輸水的任務無法完成,于是就出現(xiàn)了河道斷流。相反,如果整個“面”上的水土保持做得好,山是青山,地是梯田,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土,即在確保泥沙不下山、不出溝的同時,雨水會順著樹根、草根和通過梯田等進入“土壤水庫”,然后“土壤水庫”再緩慢地向溝谷乃至河道釋放,這樣一來,枯水期的河道就不會斷流了。
可見,做好“面”上的水土流失治理,對確保河道長流水、不斷流非常重要。
再次
河流水質的保護,離不開“面”的治理。眾所周知,當今我國的河流真正水質好、無污染的極少。
那么,污染源來自何方?關于這個問題,人們早已形成共識,這就是主要來自“面”上。譬如:“面”上的養(yǎng)豬場、養(yǎng)雞場等的污水不經(jīng)處理就排入溝谷,最后進入河道;在“面”上,農(nóng)民直接到水塘內(nèi)洗刷噴灑農(nóng)藥的器具,從而污染水源,并使污染物最終流入河流;在“面”上,農(nóng)民超量施用化肥、農(nóng)藥,其中一大部分隨雨水進入“土壤水庫”,然后進入河道等等。
總之,大凡河流水質出了問題,根子在“面”上。
那么,如何解決河水的污染呢?近年來,水土保持部門開展的清潔小流域建設,就不失為一項好的治污措施。他們在保持水土的同時,將治污放在首位,一是聯(lián)合環(huán)保部門,整頓“面”上的養(yǎng)殖業(yè),做到污水不經(jīng)處理不排放;二是聯(lián)合農(nóng)業(yè)部門,規(guī)范農(nóng)民的化肥、農(nóng)藥施用行為,如采取嚴格取締高毒劇毒農(nóng)藥、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等。通過上述治理活動,使整個“面”上的污染大為降低,與此同時,河流的水質明顯變好了。
清潔小流域建設的實踐告訴人們,河流遭污染,源頭在“面”上;要想水質好,治“面”最重要。
只治“線”不治“面”,治河工作將難有起色。
?正確的做法應該是:既治“線”又治“面”,“線”“面”結合,綜合治理,做好二者的結合,兩手抓,兩手都要硬。
聲明:所載內(nèi)容來源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,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創(chuàng)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